365bet体育投注|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信息公开/规划计划

钟祥市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字体:  

发布时间: 2017-11-14      来源:市教育局     作者:市教育局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我市实现区域领先、冲刺全国百强县市的决战期,是我市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机遇期。为科学指导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特编制《钟祥市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教育工作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所,其中小学67所,初中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中8所,职业中学3所。另有教学点56个,幼儿园64所。

现有在校学生83577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66234人(小学45488人,初中20616,特校130人),普通高中13305人,职业中学4038人。另有在园幼儿21565人。

现有在岗教职工8759人,其中专任教师7054人,其中小学3271人,初中2123人,普通高中943人,职业中学264人,特校31人,幼儿园422人。

(二)主要经验和成效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市大力实施“教育规划优先实施、教师待遇优先落实、项目建设优先投入、人才引进优先保障”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完善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确保教育预算内投入达到国家、省规定的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近五年,预算内义务教育事业费支出17.50亿元、公用经费3.58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1.55%15.79%,足额预算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各项政策性经费并逐年提高。我市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专题会,在落实教育经费、推进均衡发展、强化安全管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教育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2、各类教育稳健和谐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实现农村普及一年、城镇普及三年的目标,城乡3-5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91%以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9月高分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验收,20139月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全市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均为100%,小学年巩固率达100%,初中年巩固率达99.4%,视力、听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普高教育稳步发展,以钟祥一中为龙头,其他高中齐头并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钟祥一中连续多年获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和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质,招生计划平均分配到招生范围内初中学校的比例逐年提高,2014年国际部、励志班顺利开班,每年招生120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走出一条“围绕产业办专业,结合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特色之路。2015年,钟祥职高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3、特色德育创建成效显著。坚持德育为首,立德树人,加强德育课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中小学德育星级评价体系”和“班主任工作室”,夯实“弘扬传统经典、创建特色德育”活动,构筑精神高地和文化力量,用地域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和廉政文化塑造有灵魂的钟祥教育,培养学生母校情结,引领学校内涵发展。2014年,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我市召开。2015年,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主题的荆门市第二届校长论坛在我市举办。

4、教育教学质量均衡提升。我市积极开展有效课堂研究,深化“课内比教学”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评选表彰中小学“好课堂”和幼儿园“好活动”,开展体育艺术教育“一校两特”活动,创建了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素质教育课堂模式。柴湖小学因艺术教育特色被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钟祥五中“微点作文”教学模式在中国教师报整版报道,并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五年来,全市小学、初中毕业生合格率均在99%以上,中考高分层人数稳居荆门之首。普通高考成绩稳居全省县市区前列,全市近五年本科上线16033人,其中文理一本上线3286人。钟祥一中46人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人录取香港中文大学,2人录取香港城市大学。中职技能高考成绩突出,每年中职生上线率达9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荆门市之首。

5、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钟祥二中与长寿路学校等6个联合办学体、郢中街办新堤小学与划子口小学托管办学体纵深推进;兰台中学电脑派位招生成为常态。在城区学校尝试开设游泳课,培养学生游泳技能;在旧口镇试点将足球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体育必修课,依靠足球运动激活校园,全市5所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高中、初中、小学足球代表队多次在全省赛事斩获佳绩。2014年,我市有4个创新项目获“荆门市政府教育创新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动”模式获全国“第四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

6、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明显提高,幼儿园达96.4%,小学、初中达100%,普高达98.5%,职高达94.4%。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现有湖北名师3名、省特级教师32名、省骨干教师63名,荆门本土教育家2名、荆门名师79名、荆门市级学科带头人200名、荆门市级骨干教师302名,钟祥教育家10名、学科带头人286名、骨干教师1095名。创新教师“进口”机制,20122015年通过省考、市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1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其中85%以上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发挥名师团队和启明星团队引领作用,加强区域内教师支教、走教工作,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选派10支启明星团队到农村支教,通过骨干教师交流、学科互补交流等形式交流城乡教师4500多人次。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先后选派93名校长参加国家、省级培训,选派77名校长赴全国知名学校考察学习;组织704名教育管理干部参加跟岗挂职培训和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利用省教育干训中心平台,组织29名青年后备干部参加培训;组织1000名农村教师与城区骨干教师“一对一”跟班培训,组织1200名教师开展“送教下乡”和“迎教进城”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组织1000名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学识水平考试。做实教师评先表彰工作,举行“教育年度人物”颁奖典礼,4个团队、17名个人被表彰为“教育年度人物”,我市2名教师被评为省“十佳师德标兵”,是全省唯一连续两年获该奖项的县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等报刊先后报道我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

7、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五年来,多渠道筹资1.29亿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6500万元实施校安工程项目148个,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投入6000万元配备和充实中小学理化生、体音美等教学器材和图书;投入1100多万元推进柴湖教育发展战略;争取专项资金4843万元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投资9620万元新建教师安居房1030套,投资1900万元新建和改建教师周转宿舍700套,并在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中开辟绿色通道,减免各项政策性收费。学校教学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全市中小学固定资产总值达到58572.41万元,仪器设备资产值达到12560.49万元,图书238.87万册,电子图书1830.5G,计算机7492台,体音美劳等器材设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同时,全市中小学着力推进“美丽校园”建设,建成一批“绿色生态文明校园”。

8、师生关爱工程着力实施。我市及时兑现教师绩效工资增资部分,将农村教师10%、农村骨干教师补贴纳入全额预算,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500元、高中教师住房公积金纳入预算,每年高考结束后,市委市政府还为教育专拨100万元作为绩效奖励。提高教工幸福指数,健康体检成为常规,并建立教工健康档案,一人一档。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资助体系,五年来累计筹集资金8900多万,受惠学生为11万多人次,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在全市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和“留守儿童之家”,在乡镇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4个、“青少年之家”9个、乡村少年宫6个,全方位关爱留守、贫困、心理行为异常学生。

9、学校后勤保障逐步优化。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后勤保障“十有八配套”建设,彻底解决学生在校就餐、饮水、住宿、洗浴、如厕等问题。全市学生食堂扎实推进设备规范化建设,基本配备足够的消毒柜、保洁柜、冷藏柜、保温餐车、不锈钢餐盘,全部建立“培训食堂操作员”、“选派卫生监督员”、“培养营养指导员”、“邀请伙食质量评判员”和“聘请伙食成本监管员”等“五员制”工作机制。全市中小学大力开展“放心食堂”、“文明宿舍”、“放心超市”、“绿色生态校园”创建活动,“四个创建”工作获荆门市以上授牌255 块。2013年,教育局被评为“全省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10、“平安校园”创建常态开展。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工作联席会议、民警包校、学校领导带班巡查、门卫管理、迎送学生、隐患排查、安全责任事故报告等系列制度,层层签订校园安全管理责任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学校。落实校园安全保障,为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安469名,并纳入编制预算;选聘174名公安干警、司法人员和交警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包校民警和交通安全辅导员。为全市中小学添置视频监控系统258套、监控摄像头1823个,为94所学校安装“一键式”报警装置,为全市1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警务室,为34所教学点新建门房,为60栋消防通道不达标的建筑进行改造。编印《安全教育读本》并免费做到学生人手1册,落实安全教育“三讲”(每天讲3分钟、每周讲10分钟、每月讲30分钟)要求,防地震、防火灾、防踩踏等安全演练成为习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管理模式,引进2家校车公司,购买校车197辆,为18个乡镇场9757名学生幼儿上下学提供服务,落实校车管理“三五”(五交接、五固定、五监管)模式,2015年发放校车补贴资金462万元。推行阳光信访,构建网络平台,拓宽信访工作新渠道,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1、农村教师的结构矛盾仍然存在。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够合理,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学前教育等学科教师不足。

2、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不太显著。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多数中职毕业生宁愿在外地失业,也不愿回乡就业,造成市内企业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3、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还有待规范。多数民办幼儿园属于无证办园,条件设施不达标,安全隐患较突出,幼儿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保教质量不高。

4、托管培训机构的安全隐患突出。房屋设施安全不达标,消防安全不达标,“三防”体系不达标,无证经营普遍存在。

二、“十三五”时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国家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很多教育投资项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十三五”时期,国家和我省对教育的投入将稳步增长,给地方教育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

2、优惠政策逐渐增多。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教育发展优惠政策,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更加;出台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生全覆盖;逐年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实施校舍维修改造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特殊教育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行动计划、实施“9+3”免费教育、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和乡村普通高中改扩建工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建设计划和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等。这些政策的推进将惠及教育和人民群众,有力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3、重教氛围日益浓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市教育已由“有学上”进入“上好学”阶段,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学生家长对子女受教育条件和质量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氛围会越来越浓厚。

(二)挑战

1、经费投入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建设教育强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些目标都要强大的财力作支撑,但现实的教育投入仍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经费压力。

2、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区和城乡结合部人口规模迅速增加给教育服务供给水平带来巨大压力。“十三五”期间,学龄儿童少年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有限,学位严重不足,急需启动城区学校建设规划,切实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和学位不足问题。

3、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矛盾突出。受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还未真正形成一体化教育格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实现教育强市和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着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稳健发展各类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公正,推动教育优质发展,为钟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二)总体发展目标

2020年,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长足发展校外教育;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总量不断增加;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依法治教能力全面提升。让全市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更为满意的公平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努力把我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强市。

(三)具体发展目标

1、学前教育

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到2020年,全市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90%以上,35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95%以上。有序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和小区建设规划,将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运行、教职工工资、社保等所需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消除民办幼儿园安全隐患。

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完善幼儿园工作、管理和督导制度,坚持民办幼儿园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教育质量、日常管理的监管和指导;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科学保教,防止学前教育“学科化、小学化”倾向。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落实幼儿园年检和年检结果公示制度,依法规范办园行为和收费行为。建立幼儿教师准入机制,加强幼儿教师管理和培训,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2、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普及成果。全市小学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年巩固率达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以上。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质量监测体系,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培育和打造一批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特色学校。开展区域教研协作,实现城乡互动、区域协作、校际联动,以深化课堂改革为重心,开展教学研究和指导,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保障基本教学条件。坚持“管用、够用、实用、达标”原则,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按照学校规模和教育教学要求配备教学仪器设备、标准的课桌椅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图书。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保障学生活动锻炼基本的空间和条件。

办好农村薄弱学校。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配齐教学点必要设施,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需求。统筹教学点课程和教师安排,保障教学点教学质量。优先安排新机制教师和特岗教师到教学点任教。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向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按100人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

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区域内学生流动、人口出生和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强弱联合办学模式,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平均分配到招生范围内初中学校的比例。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合理分流学生,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努力消除大校额、大班额现象。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注重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学校无线宽带网全覆盖,打造教育资源“优课库”,定期组织优质课观摩交流会、多媒体教学大赛、微课制作大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普通高中教育

2020年,普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大力推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逐步构建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高中教学组织管理形式、资源配置方式。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通用技术课,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做大做强高中教育品牌。形成以省级示范高中钟祥一中为龙头、其他公办高中共同发展的格局;结合高考改革方案,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县市领先地位。

4、职业教育

2020年,形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钟祥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电大、远程教育每年招收学员200人以上,在籍学员500人以上。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少于1500人;开展创业者培训,每年不少于2000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培训,每年不少于5万人次;初中应届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率85%以上。

激发职业教育活力。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行业对接,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坚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从业能力。

5、特殊教育

2020年,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期限达到12年,适龄视力、听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以上。

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在优秀教师表彰中的比例。经过五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开展特教康复课程研究与开发,为残疾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提高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建立符合残疾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全纳教育,视残疾程度选择特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努力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让残疾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同步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6、民办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按照“扶需扶特,促优促强”原则,落实民办教育平等优惠政策,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和监督,推动民办学校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建设。完善民办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民办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和民办学校预警机制。

7、校外教育

2020年,有社会实践经验和艺术体育等特长的专兼职教师占校外教育教师总数的70%以上。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和青少年之家建设,促进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各学校大力开展公益活动,创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规范特长培训,拓展研学旅行。开放适合青少年的各种活动场所,组织专业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组织开展或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从严治党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环境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制定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后备干部档案,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培训。立足教育实际,进一步增强中小学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整个领导班子政治坚定,奋发有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为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坚强堡垒。创新学习形式,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集中培训。制定党课学习计划,推动学习型党组织争创工作迈向新台阶。推行中小学支部标准化建设和党员队伍规范化管理模式,开展“一支部一特色”活动。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健全基层党建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机关干部考学制度,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学习,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职员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推进教育稳健和谐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监督检查和查处通报机制,开展“两个责任”执行情况检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等作风建设制度,坚决纠正“四风”问题,加大追责问责力度,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学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执纪监督,建立监管清单制度,加大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惩治力度。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深入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履行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稳定来源和法定增长。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增长,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足额征收地方教育附加、教育费附加及土地出让金计提教育资金,全部用于教育。

健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体制。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争取中央、省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特色高中建设计划和乡村普通高中改扩建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建设计划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省级“以奖代补”等各项资金,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经费预算和使用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政策、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规范学校收支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三)做实七项重点工程,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工程。争取中央、省、荆门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重点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新建和改扩建2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100所村级幼儿园。在城区规模较大的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

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新增城区初中和小学学位,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配备“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建好校园网络;改造农村学校运动场;按标准配备教学实验仪器。

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工程。推进普通高中新建、改扩建及特色发展工程,在城区新建1所普通高中,改扩建农村普通高中,新建及改扩建钟祥一中校舍,实施高中课改及高考改革配套建设项目,推进特色学校建设,重点建设飞行员培训基地、艺术特色基地、特色足球场馆。

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工程。推进钟祥职高基础能力建设,以钟祥职高为龙头,组建市职教中心,建设职教“双创”中心,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校外教育创新发展工程。将长寿职高改建成市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新建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特殊教育长足发展工程。实施市特校改扩建工程,完善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学生实训基地。

民办教育稳步发展工程。推进东方之星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建设和天有实验学校校舍及运动场建设。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队伍整体素质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师德教育为抓手,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完善师德考评和年度考核管理与奖惩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考核聘任(聘用)、职称评聘、晋职晋级、奖惩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失范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对失德失范、体罚学生、有偿家教者进行惩戒,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建立教师信用体系,将教师职业行为和遵纪守法情况纳入考评指标,加强师德工作社会化监督。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以继续教育为抓手,造就一支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构建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制定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继续开展“一对一”跟班培训和城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继续实行教师学识水平检测制度。扎实开展校本培训,狠抓教师岗位研修。以大专院校为平台,抓好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加强班主任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班主任队伍。探索幼儿园、小学段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为村小和教学点定向培养全科教师。

加强骨干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以高端培训为抓手,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骨干教师和干部队伍。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加大高端培训力度,采取与高校联合办学等模式培养一批名师、名校长和钟祥教育家。坚持校长持证上岗制度,采取挂职锻炼、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开展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校长提高培训。同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办法,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制度。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建立校长挂职锻炼制度,实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完善校长年度述职述廉制度,健全中小学校长奖惩机制,实行对校长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制度,完善校长免职、解聘、引咎辞职等制度。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实行薪酬向骨干教师和成绩突出教师倾斜,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分配导向。将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纳入乡镇工作补贴发放范围。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改善住房条件。落实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继续实行教工全员聘用制,鼓励富余人员多渠道分流。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推动岗位设置管理,规范用人行为。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新任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

(五)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创新德育活动新途径和新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道德、法纪、公民意识、优秀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和时代精神等教育,落实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夯实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学生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坚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队伍、科普队伍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德育和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科普意识。加强校外德育活动基地和科普活动基地建设,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好条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突出教学中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法、学法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加强体育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执行体育课程计划,保障每天锻炼1小时。加强艺术教育,初中、小学按计划开好音乐、美术课,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开展校园飞歌三十分活动、艺术节和其他形式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劳动教育,利用学农基地等阵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平稳推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辖区初中学校制度,并逐步扩大分配比例。改革评价制度,加快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完善教育扶贫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体系。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和学生资助政策,构建“政府主导、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贫困生救助体系,建立专项扶贫助学资金,确保地方财政扶贫助学配套资金稳步增长,加强扶贫助学资金管理,实施助学扶智工程,实现市内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完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完善留守学生帮扶机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零辍学”,保障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和对口联系贫困村工作,确保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推进联合办学改革,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支持民办教育,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扩大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管理制度,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六)推进依法治教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进一步增强大家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加快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民主理校”进程。开展“七五”普法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依法决策的体制和能力建设,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法制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继续清理权力服务事项,简政放权,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保证行政权力的公开有序运行。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保证行政权力的公开有序运行。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健全依法治校章程和内部规章制度,将法治观念与原则要求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内部管理的法治化。实施民主管理,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加强师德建设,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规范教师行为。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并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加强以“学法律、讲义务、明责任”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法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积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督导评估,积极开展学校发展性的督导调研,指导学校形成正确的办学思路,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行为。建设高素质的专兼职督导队伍,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落实,逐步实现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七)落实规划责任分工,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教育牵头”的工作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完善市、镇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议教制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教育表彰奖励制度等,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为教育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教育培养各类人才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投身教育工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发展稳健和谐教育。创新安全工作管理机制,加大学校安全管理力度,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督查制度。强化校园安全管理,落实师生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体系,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健全安全风险分散机制,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贯彻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和校车补贴政策,加大校车监管力度,确保校车运营安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坚持“四访促和谐”常态化,阳光信访规范化,及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维护教育和谐稳定。



 

-- 新闻网站 --

-- 友情链接 --